当前位置:
首页 >
 > 法院文化  > 法院文化
鉴古知今,读史益智
  • 发布日期:2016-11-16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字体:[ ]

——读《清风廉影·海宁历史人物廉洁故事》有感

海宁,作为江南科举繁盛、人文炳蔚之地,也是全国众多县级市中拥有众多名人的城市之一。千百年来,这里不仅哺育了王国维、徐志摩、金庸这样的大师级优秀儿女,同时也涌现出了杨雍建、许汝霖、沈鸿等为数众多、灿若星辰的清官廉吏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洁故事,而我何其有幸在为盐官、袁花两个人民法庭文化建设搜集资料的过程中,接触到了这些民众口耳相传下来的“清廉往事”。

“青青龙山竹林深,竹林深处藏青人。传奇清官查继佐,四百年流传到如今。”这是流传在袁花民间的一首纪念清官查继佐的打油诗,文字朴素,民众用苍翠青山之中茂密的竹林来形容他,可见其深入民心。与其相对应的便是雍正年间的俞兆岳,他曾立下“毋贪财、毋畏势、毋徇人情”三条誓言。也正是这三条誓言,帮助他化盗为民、变乱为治。这些为人所传诵的故事中,有人名垂千史,也有人默默无名。清代同治、光绪年间,盐官城中有一名普通官吏叫陆万成,主要负责县城建筑的建造和维修。盐官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千年古镇,主要特点就是河港多、石桥木桥多。在其任职期间,其个人出资建造了盐官地区的四座桥梁,成为当地一时佳话。其中两座便是 “平安桥”、“宜家桥”,历经百年依旧屹立在盐官街头。

海宁名人们的“清风廉影”也如这青秀石桥般,宁静却坚守在行人必经的街角廊间。爬上石桥的青色苔藓将之着色,流淌的河水刻下岁月的烙印,但都无法改变其坚毅的桥梁和笔直的桥面。

有人称之为坚守,有人说它是传承,而我更相信这是信仰。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社会信仰,就如中国汉起兴小乘佛教,而魏晋五代十国道教繁盛,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册中,有一种被成为“志”的信仰。“志同道合”、“志趣相投”大致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。如果要说以上这些人物的共通点,那大致也就是“清廉守志”四个字了。在中国“志”的涵义就如同“道”般模糊,但有那么一点却是明了的,即在其位谋其政,不夹私欲,不假私情。

这简单的几个字,却是重若千斤。1937年日寇侵华,杭州沦陷,浙江大学开始南迁,作为教务长的郑晓沧成了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”的先锋官。时值战乱,商品匮乏,物价飞涨,师生们过着“桐油熏鼻”、“瓜菜代食”、“数月不知肉味”的日子。郑晓沧形容憔悴,苦苦支撑。其实他若想利用自己的名声充实一下自己的钱袋,或者充实一下清苦的办学条件并不困难,但是面对诱惑,甚至是面对敌人提出的看似优厚的款待师生的条件,他都未曾动容。在他6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,做到了“学高”和“身正”的德艺双馨。这大致和他宠辱不惊,无私欲无奢求的“志”相关。

这些历经多年搜集起来的民间故事,或是添加了民众的诸多感情色彩,或是深化了当事人的外在形象,但“志”之所向,却一如天上明星,清晰可辨。海宁的历史,潮涌万里;海宁的名人,灿若繁星。在这些史册留名的人物之中,对于“志”的坚守,对于克己的坚持,对于清廉的表达,有太多值得细细回味和传承品学的优良品质。

政治处  杜静

打印 关闭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